欢迎来到科普一下“萝利导福航在线观看”-知乎精选

科普一下“萝利导福航在线观看”-知乎精选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学生要不断内省,全面自我认知,承担非功利性责任

时间:2023-10-04 11:43:23 出处:娱乐阅读(143)

原标题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 :学生要不断内省,清华勤学全面自我认知 ,大学断内承担非功利性责任

7月30日 ,校长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王希北京大学 、生不省全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面自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论坛围绕“时代变革与大学使命”的认知主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承担教育数字化与高等教育未来 ,非功未来人才能力需求与培养模式变革 ,利性全球大学的责任学术责任与创新发展 ,大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清华勤学挑战与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大学断内大学合作与交流等重要议题 。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教授出席论坛并作主题为《教育的校长全面性》的报告 。王希勤指出,王希“注重教育跟经济和政治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分 ,让一个人变成负责任的人那是政治方面的教育 ,让一个人有社会分工是经济的教育 ,这个跟“五位一体”的要求来讲还是有差距 。”“我们也注意到学生一定要有全面的自我认知,要有志气  、骨气和底气,有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学生要善于自我革命,不断优化自己内在的素质 ,要有内省的工夫 、审美的工夫 ,同时学生除了追求功利性的利益外,还要承担非功利性的责任。”

以下内容根据王希勤教授演讲内容整理,有删节 。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首先特别感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邀请我来作报告 ,也特别感谢学会让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起举办这样一个重要的国际论坛。当然我们作为举办单位,特别感谢今天能够来参会的各位同事 ,相聚北京。刚才听了七位校长的报告非常受启发,我觉得今天的论坛水平非常高。

我自己是一个工程师出身,是工科背景毕业的,做校长对于教育的很多思考可能不一定那么深,但是我愿意把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变成图表呈现出来。我今天利用十分钟的时间,报告我对今天论题的主题“时代变革与大学使命”一些粗浅的思考 。我觉得思考这样的问题 ,要回到教育最本质的问题来考虑。

教育的基本问题,应该是个体的发展跟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 ,一个个体的发展跟整个社会的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按照教育学说不同国家、不同大学会有不同的优先级排序 ,有些学校、有些国家会愿意把个体的发展优先级放在更高 ,把社会的发展放在第二位 ,会说教育要想办法去发掘人的潜能,充分的实现人的价值。有些学校 、有些国家会说把社会放在第一位 ,社会的优先级更高,个人要服从社会,学校的主要责任是通过文化的传递 、内化,让个体社会化。

我们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全面性 ,也是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教育的全面性》。它主张把个体和社会发展要相统一 ,不同的情况下,优先级的排序要统筹考虑,既要让个体去适应社会 ,也要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性。

展开全文

在西方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典型理念,哈佛大学1945年有一本《通识教育红皮书》把教育分为两个向度:一个叫通识教育,一个是专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让一个人适应社会,变成一个负责任的人;专识教育是一个人要有不同的特长,能够参与社会分工 。我们看到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更多讲的人社会方面的责任  ,个体的发展要跟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

我们党对教育的全面性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时间关系不能跟大家讲细节 ,只是把历程给大家呈现出来 。50年代到90年代 ,我们一直讲德智体三个方向的发展;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们加了美育 ,审美能力对素质教育非常重要;2018年以后又加进了劳动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的构造中是五个方面——德智体美劳。

我们对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发展全面性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或者发展的过程。曾经是比较强调政治,然后强调经济 ,后来加进去社会 ,这是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后来又有和谐社会,这是五位一体 ,经济 、政治、文化 、社会 、生态五个方面 。

对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党的治国理政的思路当中有“四个全面”,这“四个全面”也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最开始是2012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3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最后到2015年有“四个全面” ,全面从严治党 ,到2020年因为我们解决了贫困的问题 ,所以把建成小康社会改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有“四个全面” 。

刚才说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  、专识教育,我们觉得在西方逻辑体系当中 ,他们用逻辑思考问题,在逻辑的体系中是非常严谨的。如果说我们把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看成是元素和集合的关系,把个体放在集合中去,人可以处在不同了集合。最大的集合就是全世界所有的人在一起的集合 ,我们把个体放进去  ,这是最大了集合 。最小的集合就是个体本身 ,一个人变成一个集合,我就是个体,所以会说教育有两个向。

我们中国的文化跟西方文化是有区别的,我们觉得最小的集合恐怕只分到一个个体还不够。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  ,对个体还要进一步分析 。比如说 ,在中国的文字当中,“我自己”三个字都代表一个个体  ,但是三个字的含义是不太一样的。在古文字中 ,这个“自”的象形字是画一个人的鼻子,表示没有人在场的时候 ,这个“我”是跟别人没关系的独立的我 ,“己”在古文字里面画的一段绳子 ,表示被绳子束缚住的一个我  ,跟别人关联的一个我。在中国人的文化里,集合还不够 ,还要独立往下分,这是有差别的 。

假如我们换个角度,把个人和社会放在连接关系去看的时候,我们能够注意到这个“自”更多讲的是自身 ,身和心的关系;“己”更多讲的他和社会的关系。我们对社会的结构讲的五位一体 :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 ,一个个体跟社会连接的时候应该五个维度都会有连接 ,我们的教育要想做到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相统一 ,要去思考教育是不是这些维度都做到了 ?

其实 ,我们刚才在讨论当中有些已经涉及到,比如说生态的问题,过去生态问题不认为是社会问题,但是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当中,其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思考的,我们在教育当中就要考虑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这在教育当中是不是做到了 ?包括上诉中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做到了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

我在清华大学多次开会时问学生或教师 ,“你们还读《史记》吗  ?”如很少有人读了说明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方面还是弱了很多。

当下,注重教育跟经济和政治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分,让一个人变成负责任的人那是政治方面的教育  ,让一个人有社会分工是经济的教育 ,这个跟“五位一体”的要求来讲还是有差距 。

如果再把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放在集合的关系中思考时 ,就是分成己和自两个方面  ,上面的地球居民也不是最大的集合,因为这讲的是活的人,教育如果有文化和历史的视角 ,就要考虑曾经活着的人和还没有来的人也要放进去 。如果考虑生态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还要考虑除了人以外跟其他生命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讲通识教育 、专识教育的框架是在虚线的框里,更多是一种功利性教育 ,是讲对一个人如何准备生命中生活的那段时间,但除此之外还有超越性教育。

我们对教育的全面性思考使得我们能够去反思今天这个时代的变革,大学的使命要有怎么样的变化?我觉得如画了一棵树,假如这棵树代表教育的整体性,地下以下的部分对一个独立的人跟社会没有关系的时候必须养成的素质 ,叫素质教育。这部分更多的是需要大学创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内省 ,反思养成自己的素质,当然他需要在社会互动当中不断考察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然后养成自己的素质。

这个素质就是他扮演社会角色时所具有的质 。从社会角度去看 ,过去比较重视通专教育 ,但按照今天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们不仅要考虑经济、政治 、社会的身份 ,还要考虑文化的身份 、生态的身份 。

对于全球合作 ,学生要有全球视野 ,这叫超越性教育 。

清华大学在推进一些改革,我们在学生的培养当中  ,注意把学科和专业分开,学科讲的是人脑子里面的认识,专业讲的是社会活动 ,各种经济、社会 、政治活动 。我们会注意到世界上有四种典型的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现在力图要把国际上已经有的一些培养模式统筹起来,这是一种新的变革。

我们也注意到学生一定要有全面的自我认知 ,要有志气 、骨气和底气 ,有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 ,学生要善于自我革命,不断优化自己内在的素质 ,要有内省的工夫 、审美的工夫,同时学生除了追求功利性的利益外 ,还要承担非功利性的责任,这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超越当下的责任,这是一种文化共同体意识;一个是超越本地本国的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一是超越人类自身的生命的责任 ,人和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 。

清华出台了关于德智体美劳分别有实施的方,确定价值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在哈佛大学的通专教育逻辑体系基础上扩展它对个体的素质和所承担的超越性教育。

我要给大家的报告就是这些 ,谢谢 。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